【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1-15】 【阅读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我要打印】 【关闭】
——景德镇市“乡村振兴之路”调查分析报告(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见精神,市委市政府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为此,近期景德镇市统计局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特组织人员深入乡村开展了“乡村振兴之路”专题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查方法:样本力求科学 形式力求多样
此次调研我们随机抽取了昌江区丽阳乡芦源村、山田村,浮梁县鹅湖镇鹅湖村、界田村;庄湾乡仓下村、寒溪村,乐平市临港镇九墩村、睦乐村;塔前镇新园村、塔杨村,共5个乡镇的10个村委会进行了实地调研,占全市村委会个数的1.9%。我们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入户访问并发放村级调查表的形式,对乡村振兴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同乡镇、村干部就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建议及未来规划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此次调研的10个村常住户数5160户,常住人口16499人,其中:外来人口509人。
二、调查结果:齐头并进 小有成就
(一)产业发展有依靠有特色
1.基础条件有所提升。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土地是农业之本。据调查村数据显示,全部耕地面积1816.8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698公顷,通过验收的高标准农田面积239公顷,占比为13.2%,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向前迈进。
2.农业组织有序发展。据调查村数据显示,目前有专业大户39户、龙头企业3个、家庭农场28户、农民合作社32个、专业化市场化组织1个。
3.特色产业逐渐兴起。近年来,受“三产融合”的思路指引,农村“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吃、住、玩、土、特、奇、鲜”休闲农庄服务链逐渐兴起,目前,调查的10个村中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2个,开展乡村旅游的农户数26户,占总户数的0.5%;开展住宿餐饮的农户数49户,占总户数的1.0%;发展“互联网+”模式,借助“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的农户数26户,占总户数的0.5%;同时,拥有3个“三品一标”特色农产品。
(二)生态环境受重视有改变
1.生态环境受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村民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及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更关系到食品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稳定。根据调查了解到,浮梁县鹅湖镇在朱锦等25个自然村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在界田村、集源村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并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及企业排污和超标排污等破坏环境的行为,同时加大了对公益林、天然林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行为。
2.生活环境渐完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数量逐年增多,成分日趋复杂,治理难度也大幅增加,但治理力度明显加大。目前虽仍有少部分乡村对垃圾的处理采取简易堆放、简易焚烧的方式,依然存在“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现象,但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观,据调查村数据显示:有40%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10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在30%-80%之间不等;排污设施普及率在20%-50%。
(三)乡风建设重文化重教育
1.文化元素注入农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路上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如今,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的种子逐渐在乡村生根发芽,公共文化资源也加速下乡供给养分,据调查村数据显示:农民业余文化组织17个、体育健身场所18个、图书馆和文化馆9个,同时有部分村建立了自己的老年活动中心,成立了舞蹈队,每年不定期举办各类演出,极大的丰富了千家万户的精神文化生活。
2、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基,也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根”。据调查村数据显示:目前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做到全面普及,农村学校环境、师资力量等硬件设备有所提升。
(四)乡村治理重公开重人才
1.村务公开全面提升。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据调查村数据显示:目前各村均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基层民主参选率已达90%以上。
2.人才建设全面推进。一是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据调查村数据显示:目前共有党员424人,大学生村官5人,新型职业农民260人,返乡创业农民工437人。二是不断提升干部素质。积极开展党员干部学习及培训,据调查村数据显示:目前各村已开展过各类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培训4-12次不等。
(五)生活改善重质量全覆盖
1.民生有保障。据调查村数据显示:已参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数15802人,参保率达95.8%;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506人,参保率39.4%;有50%的村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更好地为农村居民提供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咨询指导等“保姆式”服务,力争到2020年,能让每个家庭有一名合格的家庭医生,每个居民有一份电子化的健康档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基础设施更完善。一是出行更通畅。目前行政村公路通达率达100%,同时也在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及资金,继续加快“村村通”水泥路建设。二是生活更便捷。据调查村数据显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0%左右;卫生厕所改建率达85%以上;村内互联网普及率达100%;据了解,目前每个村都基本有1个建筑面积大于60平米的村卫生室。
3.扶贫脱困有成效。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并且真正做到确保真脱贫、脱真贫、不返贫。据调查村数据显示:目前扶贫取得的成效中脱贫人口占比近60%,力争到2020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销号、贫困村庄全部脱贫摘帽。
三、存在问题:三低一多 亟需重视
近年来,全市在乡村发展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还未根本解决,差距依然较大,乡村振兴之路依旧漫长。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技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供给保持充足状态,但农民采用农业科技成果的动力不足,调查显示: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依旧为0。
2.农业废弃物(秸秆、粪便)综合利用率低。一是综合利用难。秸秆转运成本高,“一车秸秆还抵不了一趟运费”;二是还田成本高。使用旋耕机将秸秆还田费用高,麦秸秆可直接还田,稻秸秆、玉米秸秆还需粉碎后才能还田,人工和机器耗费成本较高;三是管理待改进。每年秋收季节,部分秸秆依然就地焚烧,还是可见因焚烧秸秆产生的浓浓“狼烟”。
3.保护村容村貌意识低。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生活垃圾等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一是垃圾集中处理成本较高,仍然存在垃圾简易堆放、简易焚烧的处理方式;二是排污设施普及率较低,部分村民环保意识薄弱,对生活污水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将生活废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沟渠、河道、池塘等水体中,农村环境整治有待加强。
4.“人情宴”名目繁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而来名目繁多的“满月酒、生日宴、升学宴、乔迁宴、生病慰问礼、接风宴、升迁宴”等“人情宴”,让农村群众应接不暇。调查显示:每年村里请客送礼次数达7-15次不等,这使传统礼仪和表达亲情、友情的方式给村民们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和压力。
四、发展建议:聚焦短板 统筹兼顾
1.加强政府引导型科技投入。一是健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各级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区农业科技发展程度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要求,把资金注入到推广覆盖面广、兼具社会效益的科技成果上,制定相关政策,促使科技与农业紧密结合。二是搭建推广教育平台。结合当地农业特点,进行多种形式农业培训、讲座,增强农民对新思想、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和理解,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推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普及,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3.推进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乡村振兴需要凝聚社会力量,人才是基石。一要出台一系列“人才津贴、安家补助、租房补贴”等多个政策“红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打造“永久牌”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二要创造更好的条件,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成为农民致富的引领人。
4.深化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乡村倾斜,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